线上探索,品平原之文化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实践团以个人对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对青年红色筑梦概念的理解,为期两天的线上问卷调查,从各位同学是否了解一些去过的或者家乡的红色旧址,是否通过书籍影视等方式丰富自己对于红色革命了解,对于校园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等问题切入,经过讨论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22道选择题,三道问答题。团队成员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多种媒介开展问卷调查,力求得到真实、可靠数据。此次线上调查收集了近200份调查问卷。其中认为有必要增强校园红色文化课程人数最多,占到了95.39%,其次是能说出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旧址的人数占到了78.34%,而知道此次实践地点的并了解其历史的人数较少只有10.6%,而经常看红色书籍或者电影的人数最少只有26.27%。针对这一现象实践团成员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出以下三点:

1、青年人群对红色教育方面兴趣不高,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多元化,青年人群接触的更多的是游戏、小说、电视剧等等,这些对于青年朋友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2、现代青年朋友的思想与以往不同,社会的转变,信息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人生观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这使青年朋友变得浮躁,生活节奏快。很难静下心来读一些红色书籍。

3、红色教育方面缺乏,从小到大学习的很多都来源于课本,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少之又少,所以在一开始很多人只是涉及并没有过多接触红色教育。

根据调查问卷总结出来的数据,实践团成员组织小组讨论,初次商讨出来的实践地点有四个分别是:新乡市烈士陵园、新乡市社会福利院、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旧址和新乡市平原省旧址,但本着疫情期间就近实践的原则并且再次综合线上调查问卷总结所得的数据,最终决定本次实践前往新乡市平原省遗址开展此次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图为线上问卷调查统计图 通讯员 李艺凡 供图

线下实践,品革命之艰辛

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天,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平原省遗址,走进这历史的大门,吸引着社会实践团成员的目光便是这一座座古堡的设计风格,这便是“始于颜值,忠于才华”的完美写照。基于前期的线上调研,在实践团讲解员的讲解下,实践团其他成员得知平原省遗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文物保护工作,展馆预计明年全面对外开放,所以实践团成员穿过灌木丛来到了大院,穿过灌木丛的时候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让实践团成员对平原文化独特的神秘色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进入主楼,进入主楼有一条一条的阁楼,由于正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所以周围都暗暗的。随后,实践团成员进入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屋子,这个屋子不高甚至有点暗,映入眼帘的是青砖墙上排列着的一组组报纸,还有一张张的黑白照片,形成了一个个不同板块,这些板块从早期到晚期,同诉说了这所旧址的风风雨雨,记载了关于平原省那份独特的记忆,其中就记录了当年平原省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爱国丰产运动,也记录了“三反、“五反"运动的伟大胜利,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开展过程、治理黄河、围剿反霸、维护社会治安等等。在参观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对平原省遗址内所存的物品及文化事迹进行拍照、记录,为后续实践报告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团队讲解员介绍,平原省虽然最终撤销,这三年时间留给世人许多事物,距今短短六十多年间,很难抹去这些历史记忆。除了“人民胜利渠”一直在使用之外,今日的新乡也仍存有很多与旧平原省有关的物事。新乡最繁华的主干道就叫平原路,市区有平原公园和平原湖,还有繁华一时的平原商场,今天的河南师范大学和新乡学院,也都与前后设置的两所与“平原”有关的高校有着沿革关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听讲和平原省旧址内照片 通讯员 刘梦洁 李艺凡 摄

感悟信仰力量,弘扬革命精神

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深沉的爱国意识和开放的宽容胸怀的是“青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其所承载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汲取精神的力量的是“红色”;心怀梦想,怀着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信念,不断前进的是“筑梦”。经历了这次社会实践,也让每个成员对平原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更为实践团成员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通讯员 李艺凡)

图为社会实践团抵达平原省旧址合照 通讯员 单云飞 摄